最近一位好兄弟YM结婚了,三更半夜一伙人陪新郎准备去接新娘,大家先来到YM老家的房子。YM的老家是一个小山村,整个村子只有一两百人,从主要干道开车拐进去后的村路窄得十分夸张,路的宽度就是普通轿车的宽度多一点点,夜晚是没有路灯的,而小路的两边大部分是低洼的水沟或田地,基本上只能容纳单向行走的一辆普通汽车。不熟悉村道的我感到心惊胆战,必须集中精神,否则一个不留神就很容易掉下去,更可怕的是,如果碰到迎面而来的汽车,基本上就等于死结了,虽然有部分路段的旁边是土地,但大部分路段的两边都是低洼的。
大家到达新娘家里,和YM的岳父坐着闲聊,我抱怨说,YM村子的路太难走了,怎么他们村民们或村干部不去花点钱把“单行道”变成“双行道”呢!(双行道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双行道,而只是两辆平行着的普通轿车加起来的宽度的小路而已。)最起码当两辆车迎头而来可以轻松地各走其路,不需要后退或找空旷的位置避让。其他兄弟都很赞同我的说法。但YM的岳父解释道,现在仍是这么窄的“单行道”,说明这村子的汽车持有量还很少,村民还没有到达对“双行道”很有需求的时候,所以村道就是目前的状况;当有一天村民们都买车了,因车子多了而经常发生交通不便的时候,村民们自然会想办法去修路。
很简单却具有哲理性的一个回答 – – 车子多了,路自然会畅通。
这让我有很深的感触:
- 产品的存在,都是为了解决用户的不便或满足其需求而诞生。
- 用户的需求或习惯总可能会变化的,产品的设计需要总是围绕着用户需求的思维去变化。
- 像Steve Jobs主动性去挖掘用户需求的确是可行的,但能被挖掘出来的需求本身一定具备“存在逻辑性”。
发表回复